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新闻版的框框

现在的报纸新闻版有框框,读来都是评论,没有其他。

从前的新闻版也有框框,内容却没有评论,只有其他。

现在如果看到框框里的文字不是评论而是其他,一定会觉得异样,甚至有人会认为如果不是评论稿就不能算是稿,而是骗稿费的东西。

同样的,从前如果看到框框里的文字出现了评论,就会认为是犯禁,因为报纸的评论,只能出自“社论”一个平台。

报纸在演变,但是习惯会把人僵住。

且说那个框框。过去叫做“特写”或“特稿”,像是一篇散文,叙述的,说明的,描写的。随着副刊的多元化,很多特稿现在可以归副刊,只有一样不宜,就是新闻特写。

我们对特写的第一印象是电影或照片的特写镜头,很少联想到文字的特写镜头,因为这已经是从版面上淘汰了的文体。

读新闻时都很想知道现场情形和气氛。从前没有电视靠文字描绘,如今电视的直播或录播,胜过千言万语。但是要上电视却是求之不易,没有电视照顾又没有文字描绘的新闻,就少了色彩。

很多新闻报导都着重大人物的言论。有些活动是主办者长时间策划和费尽心机筹备的,“不幸”请了一位大人物来剪彩,结果抢尽了风头,上报的只有大人物的演讲。如果没有请来大人物,又恐怕记者不赏脸。其实,有些新闻场景,或现场人物,都比大人物的“他说,他又说,他强调说……”更有趣味性。

不久前看奥运圣火传递,在中国内地所经之处万人空巷,当局动员了万千群众盛装到场,载歌载舞,看样子是辛苦排练很久了。可惜那个电视机镜头却始终只对准火炬手,“目不斜视”一路拍,看了心里好急,转啊,快转啊,给我看路边那个盛大的场面啊,结果是遗憾得很。

报道大型活动如果只是写大人物的演讲,就像摄影镜头只是对着火炬手一样令人遗憾。

新闻特写是给新闻加上色彩。

为什么突然旧事重提?也许是长期独沽一味,口里淡出一个鸟来,就想到一些古早味而已,没别的意思。

3 条评论:

pingjinn 说...

前辈,感觉上阅读以前的报章新闻很容易,看见许多既定的框及模式,就知道里头写什么内容,评论框台头还有四个大字,知道谁写的,写作风格是如何,却从来没有看见您们搁笔或停稿而开天窗!

(因为好奇,所以天天追看。)

现在回想,或许是您们写作市一定有多写几篇供备稿,还是找吃困难生病时也得辛苦爬起来写?我们读者没有答案。

Jacaranda 说...

前輩:
現在新聞界還有一點不同,就是:

以前要找大人物做專訪,記者須打幾次電話
,才能找到人。
現在不必了,遇有黨選、大選,大人物會紛紛自動找上門來。

果然是時代不同了。

张木钦 说...

林季:
开天窗是大件事,记忆中好像至今从没有过。不过,我们的报人生涯也没那么克难啦,请放心。

jaca:
看来好像是他们cheap了,但从另一角度看是好事,第四权有分量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