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万人鼓掌欢送?

今天看到报纸上有大字标题:“万人鼓掌送别林苍祐”,吓了一跳。

林苍祐逝世,槟城人民真的那么高兴?

幸好不是。记者报道:“万民……双手合十,或手持鲜花,夹道……送殡。”

记者接着把夹道送殡解读为“是民众自发连绵不绝的掌声,感激敦林对槟州的贡献与付出。”而编辑也据此打出大字标题。

古时有谚语说:宁死在人民脚下,莫死在人民手下。

意思是说,一个官员走的时候,如果人民欢天喜地,鼓掌相送,那就表示恨不得他早点走;如果人民顿足痛哭,那就表示很不舍得他离去。

做官退任时,总希望人民顿足,不希望人民鼓掌。

如果真的万民鼓掌欢送敦林,那他一定是做了很多令人希望他早走的事情。

在各方歌颂敦林声中,这则新闻是有趣的插曲。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林苍佑是杰出政治家

敦林苍佑老成凋谢,国人惋惜。

九十一年人生,他战斗过,失败过,成功过,都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分不开。

他最大的政绩,是把槟州带上现代化的道路,成为一个先进州。

他最可歌可泣的事迹,却是早年在马华一场失败的斗争。

他一生与四个政党结缘,先是急进党,然后是马华、民主联合党、民政党。

他生平遇上两个克星,一是陈修信,一是林吉祥。

当他出任马华总会长之后,新旧派斗争激烈,陈修信与巫统主席东姑联手,把他完全架空,逼到他含恨离开马华。

当他还是槟州首席部长的时候,林吉祥1990年在大选中上门踢盘,把他拉下马,让他不得连任,遗憾地离开政坛。

敦林1954年加入马华,58年与一班少壮派挑战老会长敦陈祯禄,成功出任第二任总会长。之后为了59年的普选与巫统展开艰苦谈判。这是一场相当惨烈的斗争,虽然失败,意义重大。

斗争的两个目标:马华席位、华文教育。

现在反对党常常喊出的选举口号是“否决国阵三分之二席位”,目的是要防止任意修宪。其实,早在第一届国会大选之前,林苍佑就为了这个目标斗争过,而且付出惨重的代价。

他是要在联盟三党之内,体制化地否决巫统的三分之二。

理由是:当时华人社会认为宪法所保障的权益还算理想,为了捍卫这些权益,防止巫统随意修宪把权利剥夺,马华应该拥有国会三分之一的席位,确保修宪先获得马华同意。

当时国会总席位是总105,马华要求40,底线是35。当时的华裔人口也差不多是40%。

谈判进行得脸红耳赤,甚至撕破脸皮,双方都非常强硬。

马华可以强硬,是因为当时情况与现在不同。当时马华有钱有人才,巫统没钱没人才。

纵然如此,马华依然得不到便宜。巫统就凭着民族主义的力量坚持到底。结果是:马华最后只得分32席,达不到三分一,华教谈判也失败。在随后的党争中,敦陈修信与东姑联手除去这个“眼中钉”,于是敦林1961年离开马华,另起炉灶,组织了民主联合党。

历尽沧桑之后,敦林知道原来的道路难走,所以绕开种族和华教, 改走宽阔的多元种族道路线。

那场席位的谈判不只是为马华争官位,而是非常有胆识的政治斗争。马华后继者已经无法复制敦林当年勇,即使现在的高调问政,也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林苍佑的斗争,应该成为马华骄傲的一页,可惜,很长一段时间,敦林的肖像没有被挂上,似乎不承认他曾是马华的总会长。

敦林与行动党的恩怨也很奇妙。当年林苍佑有意与行动党合作,结果不成功。两党在1969年乘着反风,扶摇直上,林苍佑更夺得槟州政权,又加入国阵,从此各走个的路。

原本是一位全国性的领袖人才,最后只好偏安一隅,安心发展槟州。

可是,行动党对槟州的政权虎视眈眈,与林苍佑成了死对头,曾发动丹戎之役一、二、三夺权。1990年林吉祥成功击败林苍佑,但没有获得政权,直到3.08海啸才夺权成功,把民政党击垮。

敦林病危消息传出,林冠英号召大家为敦林祈祷,对敦林敬仰有加。

如今敦林身故,本该恩怨全了,不料竟成了另一场政治博弈,林冠英宣布要为敦林举行州葬,许子根说纳吉首相要为敦林举行国葬。

到底要州葬或国葬,也许要看家属的意愿了。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再益决定自立山头

在政坛里来去如风的再益,经过一轮反反复复之后,终于决定退出公正党,自立山头。

这就对了,俗语说得好,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既然可以做老大,何必去争个什么署理主席受窝囊气。

再益的退党不是立即走人,而是要等到差不多一个月之后才生效,叫人有诸多联想,也许他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从南到北走透透,对当今领袖说三道四。

 政治人物另起炉灶的原因,高尚一点的是理念不合,低级一点的是想混水摸鱼,更可能的是被打压到不能立足而另谋出路。再益不是被打压,甚至可说是被重用的,但是他一言不合就拂袖而去,该算是理念之争了。若是如此,他在加入巫统、加入公正党之时,未免太草率又没有带眼识人。

不管政治人物怎么出招都是他们的公民权利,看他们舞来舞去,我们得到娱乐;但是若要与我们手中的选票扯上关系,就须说个明白为什么要把票投给他。

再益退党和组党的理由是反面说多过正面说的,少说自己的理想,多说别人的不是,说公正党并不是永续追求真理和为人民带来希望的,安华也不是伟大的改革者。

说得也是。安华撒下“九一六变天”的弥天大谎,害了多少人从热切的期待跌入失望的冰窖, 从那时候起,他说的话不知哪一句是真。他在巫统当时得令的日子,对我们的感受也不见得很关心。

他被巫统扫地出门而另外组党,主观上当然是为了延续个人的政治生命,但是 客观上却促成两线制的雏形。

如今乱糟糟的民联,切割开来看细部,人比人,党比党,其实跟国阵差不多;但是他们走在一起就有了个奇妙的综合价值,那就是一个抗衡国阵的阵势。

民联执政未必好过国阵,这点也可以留着观察,但是即使没有机会执政,有个时时威胁政权的反对阵线,国阵就会谦虚一点,对人民的意见多听一点。

再益要组党,如果收容的是一班政坛浪人,那就只好自求多福了。如果能组成有素质的第三势力,那敢情好。不过,评价也是今日不同往日了。

如果早一些,譬如3.08海啸之前,有理想有素质的第三势力是很令人期待的。无奈过了3.08,人们有了一个梦,就是“两线制”的梦。在这个时候出现第三势力,却是两线制的梦魇。

现在还不知道再益有没有能耐成为这个梦魇,但是,国阵在偷笑是肯定的。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没有理想选举制度

公正党敢为天下先,实行直选,至今为止状况百出,大大折损形象。

直选的目的,在理论上是要更民主更公平地选贤与能,避免操纵和金钱政治,但在实践上不一定那么理想。

公正党的直选,给其他政党多少带来压力,譬如马华妇女组就见猎心喜,建议要在2014年推行直选,但马华现任领导层显然仍无意于此。目前出现的乱糟糟现象加强反对的依据, 总会长蔡细历就说:“无法反映多数党员意见,公正党直选失败。”

公正党自己怎么说?竞选主任傅芝雅承认,党内领袖和党员都没有准备好,对直选概念不清楚,政治意识不高,所以未来三年要加强政治教育。

这就是说,条件尚未成熟就想要一步到位是太匆促了,那些主张立即跟进的理想派也不妨以此为鉴。

从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其实直选也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操纵。看报道,昨日雪州一些区选举就出现菜单。菜单有没有作用?有。记者访问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说:由于他们不知道状况,而且不识字,所以就照单上所指示的打叉叉。

不识字的人应该不会太多,但是傅芝雅说,党员不认识候选人,所以根据菜单投票。

这才是关键。五十万党员,大家能认识几个?由于提名门槛低,提名的人数不受限制, 面对一大群不认识的候选人 应该如何选择?若不是胡乱打叉就是依照菜单。那些具有高知名度的领袖当然占尽便宜,那些知名度不高的,则不论多么贤、多么能,还是没有出头的机会。如此选举的结果,真的可以反映党员的意愿吗?

公正党当然还可以改进,诸如加强选举监督和更好处理投诉,最终还是有解决不了的死结,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最糟糕的选举制度,却没有最理想的选举制度。

最糟糕的“选举”制度就是投票的人是自己委任的,如当年伊拉克的萨达姆,每次都中选,而且是得到100%支持。

同样糟糕的是等额选举。譬如有20个职位,只准20人提名,经过一番投票,个个中选。

向民主迈进一步的,是不等额选举。譬如20个职位,准许21人提名,其中就有一个人落选。

假如投票的人不是委任的,而且没有限定多少候选人,原则上就是民主选举了。

这就是目前多数党团的选举制度,固然有很多缺点,但不可否认很大程度上是民主的,原因是中央代表也是选出来的,不是委任的,候选人没有限额,自由竞争。

最大的弊端当然是操纵和金钱收买。直选也许理想,但看公正党的经验,讲到最后还是那么一句:关键在于政治意识不高。什么时候政治意识才会提高到可以抗拒金钱的诱惑?天知道。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看南洋商报变身

本月九日收到的是一份表情冷静的南洋商报,这是摆脱政党阴影之后的一次美丽转身。

这次革新,从版面内容到市场定位,都是大胆的尝试。

首先,读者所看到的,是招牌字缩小了,标题也缩小了,而且改用清秀的宋体字, 立即呈现了一幅谦虚、冷静的面貌,轻声细语地给读者讲故事。

行内人都把标题字体的大小、轻重比喻为声音,如果是粗体大字跨栏的标题,就是声嘶力竭的叫喊,随着字体的变小变细,声音也就变得轻柔了,这很像是市场里的叫卖声,谁的声音大谁就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

我们的华文报向来都是叫声嘹亮热闹异常的。大家会变成今天的样子,其实也是竞争的结果。内部开会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篇好新闻别的报纸登得那么大,我们却是小标题,报纸怎能卖?

这也难怪,几份华文报虽然各有侧重,内容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大家在争夺一个不大的市场,卖相同的货色,叫卖声不大一点不行。


如今商报从综合性改走经济新闻路线,或者就是市场策略的所谓离开红海,走进蓝海。至于这个蓝海是汪洋大海,或是内陆的“海子”,尚待考验。从市场区隔来看,是不是有足够的读者群来支持一份华文的经济报纸,相信商报的策划者自有考量。

由于商报如今售卖的是不同于别家的产品,所以也就不必叫得大么大声了,尤其是经济课题,本来就该冷静处理的,不像政治和社会新闻那么吵闹。

改革后的内容字体略为放大,方便阅读,尤其是需要戴老花眼的读者,可惜有些列表的字体却太小,而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则稍嫌太大。新闻字体放大,加上更大的空白,从用纸量来看是不经济的,也显得空洞不美观。

版面设计方面,我总觉得线条的运用是很重要的。线条不是装饰品,不可用美观不美观的理由来取舍。线条是讲功能的,它既可以分隔,也可以聚合。没有线条,不同新闻和图片放在一起会互相拉扯,叫人眼花缭乱。编辑也有责任向读者指明哪是广告哪是内容,避免混淆。印象中台湾是有法律规定的,广告与内容必须有分界,对消费人比较公平。我就很讨厌卫星电视,常常把广告与内容“无缝接轨”,看得莫明其妙。

线条就像屋子里的隔墙,隔出房间、厨房、厕所,不能因为觉得太多隔墙不好看而统统打掉,把屋子变成“统舱”,叫人自己去分辨哪是厨房哪是厕所。

以前的南洋商报自我定位是“商报”。打电话到报馆去,接线生都是先自报“商报”然后才问找谁,后来改用“南洋”,就没有明显的定位。如今一轮回,应该是叫回“商报”了,倒是很有古早味呢。不过,我自己习惯了报纸的重口味,现在变得这么清淡,还需时间来适应。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有菲律宾警察风范

警方逮捕挺赵明福运动八名 成员的行动当然不智,唯一可称道的是学习精神,学足了菲律宾警察的作风,就是在最敏感的时刻做出最煞风景的事。

世人都记得月前马尼拉枪手挟持了一辆载有香港游客的巴士,在谈判救人的敏感时刻,警察竟然当场逮捕枪手的弟弟,造成一阵紧张混乱,以致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害死了许多人质。

警察的行动,说得好听一点是不够敏感,说得不客气是平日作威作福惯了,抓人可以不看时辰,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大爷就是有权。如果是正常的警察,当然是救人要紧,心里纵有千丈怒火也得忍一忍,待事情过了再跟你慢慢算。

挺明福运动一团人在加腊士补选中搞出两件事,如果说事前没料到,那是说不过去的,谁都看得出那显然是计算好了的。有反对党做后盾的运动,带了一份备忘录要执政党的部长当场签名背书,明知是不可能的事,偏要将他一军,难脱闹场之嫌。

他们被抓进衙门之前,曾闯王赛芝副部长  的场子,在推挤中赵明福的妻舅跌倒,于是以此大作文章,令人叹息政治真是什么事都可能。推倒他的,是马华地方领袖。

政坛也像江湖上分帮分派,各有各的场子。挺明福运动的成员,即使不是行动党的成员,也是有行动党做后台。这样的一团人直闯马华的场子,可说是犯了江湖上的大忌。马华的人出面护场也是理所当然。假如反过来,是马华背景的人直闯行动党的场子,也不能期望他们以礼相待吧。

在补选的敏感时刻,挺明福的人的不请而来,正好触到国阵的讳忌却又无可奈何。他们真像牛虻般,专叮国阵软肋。

该怪谁呢?    错就错在国阵没有处理好赵明福的命案。死因调查到现在还在搞暧昧,明知这件事不水落石出,赵明福沉冤不得雪是会阴魂不散的。

事件发生时,很多人都以为这件事后坐力很强,聪明的话,最好弃车保帅,速战速决,没想到后续的发展却是弃帅保车,甚至保卒,拖拖拉拉。

警方的逮捕行动太威风了,至于会不会影响选情,自有政党关心,我们关心的是,搞政治花样百出都可接受,但不要越来越恶质,否则很倒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