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星期六

政治现实

台湾九合一选举,国民党苦斗。

一名老兵恨恨地说,连我的年终奖金都取消了,我这一票绝对不投。

老兵,军公教,都是国民党铁杆支持者。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享有特殊福利。

反对党不断拿来说事,认为特权不公平。

马英九太爱做完人了。好,既然不公平就取消。

为了做“全民总统”,他处处讨好反对党,结果,铁杆们走了,军公教心寒了,而反对党的人一个也没有过来。

熟口熟脸?不错,初上台的纳吉也想做全民首相,也很想讨好华人,也做了一些令自己党内不快的事。

结果华人一个也没有过来,却给党内右派攻击的口实。

现在,他回归政治现实,也许不太迟。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有法不依

首相改变初衷,宣布保留煽动法令。

虽然跟着大伙儿来反对“恶法”比较拉风,但是身为弱势小民,我想想还是留着它好。

废除做什么呢?让大家可以自由玩火吗?玩到最后谁遭殃?

经过1969年那阵惊吓之后,政府摆出这条法令,很能稳定人心,至少我是这样觉得。

后来看到贵为沙巴副首长的麦可丁在国会提到废除华校,立即遭到对付,被控上法庭,这又令人对公平执法有了很大的信心。

现在很遗憾,类似麦可丁的言论被人公开谈论,却没有像麦可丁那样受对付。

提控了不少人,却没有提控到点子上。

不是恨这条法令,而是恨为什么有法不依。












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

私中独中

私立中学和独立中学,即“私中”和“独中”,两个词应该是中性的吧,无褒无贬。

由于关中是私立中学,被某些人冠以变种、怪胎的形容词,渐渐地,“私中”变得好像很邪门,而独中则有了神彩。

有了神彩是好事,坏事是独中被说成完全没有免疫力,只要一沾上“私中”就立刻全面崩溃。

我们尽可以在两个词中注入不同的情绪,玩得不亦乐乎,却不知官家那边怎么记载。

私立中学的马来文大家都知道,但是“独中”两个字在马来文里是不是有一个特别的名词,反映独中的神彩?

如果马来文两个词都一样,我们岂不是在自扰?

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傍友齐集




傍友咸集,会于马哈迪嫁女之喜筵,新娘子就是玛丽娜。

中坐怒目而视者是前锋报总编再努丁,日后官拜新闻部长,其言论常令人侧目。

右为NST总编慕尼,日后出任证券交易所主席、马航主席,都是优差肥缺。

左边光头兄是马新社总编,叫他RB,忘其大名,也不知是否日后有一官半职。但比起靠边坐的那个,他的日子肯定滋润得多。

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报纸生死劫

报纸会死吗?这是第二次问。

第一次问,是新闻搬上了电视之后,人们就谈论电视会不会取代报纸,结果电视打不倒报纸。

这次不同,网络真的要取代平面媒体了,很多著名大报刊纷纷倒闭,末日真的来了?

百年大报华盛顿邮报被网络打倒了,大事件。

然而它奇迹般不死,原来有白武士出现。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靠网络起家的亚马逊老板贝佐斯。他砸了二亿五千万美元接管了华邮。

网络大王也认为报纸还有得玩。谁知道呢,人心难测,或许有一天又玩腻了网络,回头看报。

记得吗,当年录影带出现之后,戏院纷纷倒闭,大家说,戏院死了。

可是今天戏院复活了,而且活得红火。当然,是升级版的戏院。

会不会有升级版的报纸?期待。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何物报殇?

历史上有一个日子叫“报殇”,谁都知道是马华收购南洋商报。

收购事件引起愤怒,在一些领袖鼓动下,华社群起对南洋一阵暴打,直打到德高望重的沈慕羽老先生看不下去出来劝阻,人们才罢手。

平时说尽好话,什么华文报是文化堡垒,一旦翻脸就无情义可讲。

我对这事件有个比喻:一个孩子被强豪买了,“正义”之士纷纷喊打,但是他们不打强豪,却去打孩子。

他们的逻辑似乎是:我先把孩子打死了,看你强豪能得到什么。

结果强豪什么都得到了,孩子却落得五痨七伤。

什么是报殇?如果说报纸被政党买了就是“殇”,那么同一个政党早已买了一份最畅销的英文报,为什么没有人“报丧”?

对付自己人手上有很多王牌,对外人就不知道了。

不相信群众是理智的,一旦受到误导和鼓动,很容易集体 amok。





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派报众生

派报辛不辛苦,要派报人自己来说,正如拉车辛不辛苦,要马儿自己来说。

我喜欢派报人洪建兴君写的生活小品,讲派报生涯。他可说是派报模范,而像他这样的模范还很多。

不过这些年来,我也见识了一些很有个性的派报人。

一个是有时早有时迟有时缺勤。我记下他迟到的时辰,过了时间就去买。但有时买回来,他又派来了。如果不去买,最后就是不派来。

一个是对责任有不同的理解。譬如整夜下雨,清晨依旧细雨霏霏,他还是冒雨派来。但他不管下雨地湿,依照习惯丢在石阶上。他是责任尽了,我则报纸废了。

一个喜欢耍特技,摩多经过时不减速,随手一丢就走了。我闻声出来找,凭经验,明处不见找暗处,总可以在花丛、花盆之间找到,有时还去了隔壁院子。

有时还是找不到,心里纳闷。过了几天,无意间看到芒果树上卡着报纸,于是以后也看树上,变成三维搜索。

很怪,有时三维找遍也不见踪影,直道许久之后,请人上屋补漏,工人从屋顶丢下两团报纸,原来它还会上天。

搞发行的朋友说,派报是最头痛的问题。

2014年11月22日星期六

报纸立场

反对党常指责某报、某报是国阵报,并加上负面形容词。这很不尊重人权。

报纸原本有权采取政治立场,有权支持某政党。

报纸原本有权放大、放小、刊登或不刊登某党新闻。

但报纸有行规,不得造假。捏造、扭曲事实是严重违反行业道德。

可以指责的是它的违规,不可指责的是它的政治立场。

为什么传媒尤其是华文报要做到面面俱圆、低声下气呢?

因为市场太小,无法做市场区隔,专吃一边不能存活。

马来文U报可以一面倒支持U党,因为基层够大。如果支持一个蚊子党,几天就饿死。

台湾市场大,可以摆明亲绿、亲蓝的立场。

那么这个权利谁来行使呢?分析到最后,是大老板。

典型是传媒大亨梅铎。政党不敢得罪他,还要讨好他。

这里正相反。报纸怕政党,有时还给嚣张的政客欺负。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自己保重

常听见人家这么骂:报纸怕死,这个不敢登,那个不敢登,只顾赚钱。

比较斯文的则说,过分的自我审查,用文化企业来赚钱。

这都是报纸在自卫,法律上的,财务上的。自卫有错吗?

平时说大话不算,看看报纸出事之后怎么样。

这些正义之士会怎么做?很简单,换一份报纸看而已。

但是当事人就不同了。经历过的就知道,求人比求神更难。

如果有人愿意砸钱来拯救做白武士,即使他只是当企业来办,也是冒着风险,也是值得感激。

如果纯是为了民族大义拯救危亡,那就值得刻碑立传。

例子不是没有。北马的K 报。

还记得KK报吗?倒闭之初全体员工是多么努力,奔走求救,大家打无薪工,坚持了几个月,社会冷冷,终于壮烈倒下。

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故主情仇

离开公司之后有人怀念,有人淡薄,有人怨恨。

大体上,越往上的世代越念旧,越往下越淡薄,被迫离开的满心怨恨。

不是人无情,是现实无情。

早年报馆小,不是老板盈利的来源,甚至贴本,但老板把员工当家人。

有件大家津津乐道的事:一名伙计出名的风流,忘了顾家。他老婆来投诉,老板就交待出纳处,把这个家伙的薪水扣下家用,只准他领剩余部分。家用由他老婆亲领。

我初到时还有个规矩:谁出国都设宴饯行,回来再设宴洗尘。

公司大了,唐山伯方式当然不行。要制度化。

制度化当然好,不好的是管理刻薄化。

不好运会遇上主管摆出家奴凶过主的模样。有的动不动就恐吓年底不发花红。有的出口操人。

公司已经不是大家庭,而是小社会。世情恶,人情薄。

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

谁来买报?

报纸拥有固定的读者群,是时间铸成的,有的走过一百年 。

有人要在短时间内为了业务目的改变读者成分,是冒进且狂妄。

某报业务部门不满意读者成分,中老年多,青少年少。所以,大力要求内容年轻化。

他们认为老年市场会萎缩,青年市场会增长。好像说,老的走一个少一个,年轻的生一个多一个。

这是很不“辩证”的看法,尤其是从销路观点看,错到可笑。

老人是走不完的,而且越来越多,因为社会老龄化。

年轻人是不会增加的,因为社会少子化。

更料不到却要命的,是年轻人上网,不买报纸。

没有销路,谈什么业务。

2014年11月18日星期二

读者心思

有一阵,一些朋友和亲戚见面就相告,已经不看N报了,改看S报。

这些看了几十年N报,雷打不动的读者竟然出走,虽然我已是外人,也觉不好受。

那次不是外面有抵制,而是内容大改革。

报纸总希望争取这类、那类读者,但总是效果不彰。

那次要争取的,显然是年轻读者,所以就推出一些以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譬如为了符合e 世代,版头多加上e字,e教育,e家庭,e娱乐……

有没有吸引到年轻读者,外人不知道,只知道有读者走了。

一位英国资深名报人研究到最后说,读者大众要什么,谁也不知道。

报馆的人,特别是搞业务的人却以为知道了,指指点点。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没东西看

正如同行朋友所说的,听到人家说“你的报纸没有东西看”,实在泄气。

那么多人,那么努力,该有的都有了,如此评价,情何以堪。

评语还不止这样。

一篇不是很紧急的新闻延迟刊登,却是某些人所关心的,譬如他的俱乐部改选,他就说:你们的新闻总是比别人慢。

万一漏了新闻,尤其是政治的,会说:你们的报纸很偏袒某某阵,这么重要的新闻都扣压。

如果有错别字更糟糕,会说:“现在的”华文报水准越来越低落,连这么普通的字都搞错,竟连累同行。

说重话也许是一些人的语言习惯,不一定有恶意,正如孩子成绩不好,有的父母脱口而出说:你这个孩子没有用。

2014年11月16日星期日

面不改容

有人开会时批评编辑部说,版面编排死板板,拿到今天的报纸还以为是昨天的。

这是一种意见,要版面灵活多变化。

另一种意见正相反,版面不可随意变动,变的只是内容。

不变的理由是:版面,尤其是封面,就是一个人的面孔,若要人家记住你,最好不要玩易容术,今天有胡子,明天剃光头。

我觉得一般上西报比较固定,华报比较花俏。

但是读者在意吗?

也许读者眼光不像编辑那么苛刻,但大体上还是在意的。

试送一份他没看过的报纸给他,他会说:看不惯。

看不惯三个字,有很多意思。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慢条斯理

昨天的新闻今天看太旧,早上的新闻晚上听太迟。

天天在赶时间线,人人在追求实时。

美好的古早日子,时间线不重要。昨天今天差不多。

战后报纸还可以读到如:[路透社讯],不记日期,文内又有“日前发生”,没有交代时间,少了个W,没关系。

有电报之前,传达最快的是鸽子,但哪来这么多鸽子,尤其是域外或海外消息。

靠的是航海员,商旅队,旅行家,如马可波罗来传消息,一场战争消息,可能是两三年前的事。那已不是新闻,是“故事”。

有电报之后,新闻传得快,不等于报纸来得快。新加坡印的报纸坐火车来,要一天两天,分销到偏僻城镇,靠舢板牛车,又一两天。

慢慢来的生活,少了精神病。

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削足适履

现在的报纸版面美观易读,是编辑的功劳。

铅版时代编辑不管版面,一切交付排字房头手。

传统版面行文如高山流水,既不美观,也不好读,于是有人建议“画版”,即由编辑设计版面。

我的一位资深同事兴致很高,由他带头示范。

画版是要指定每一条新闻的位置,最好各呈方块,标题分布匀称,照片安排恰当。
美观的图纸画出来了,但是排版头手跳起来。

原来纸上谈兵很容易,放在实际工作中就问题多了,有的空位太小,文字放不下;有的空位太大,文不够长。

记者也叫苦,迟的新闻预留版位,有时留太小,重点多写不进;有时留太大,没材料凑不满。

初期这种方式,是削足适履。但经过实践,已找到平衡点,版面更美观了。

2014年11月12日星期三

习惯就好

报纸的面貌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现在如果看到封面版全是广告,会很不习惯。

讲报业史的书说,早期的英国报纸封面版专登分类广告。后来改革,把新闻放上封面,读者也不习惯,认为不正点。

不过,本地华文报以前的封面是国际新闻,讲世界大事。

改用本地新闻,大概在60年代,准备建立马来西亚的时候。

当时还是马来亚,简称“马”,新的马来西亚不能也简称“马”,所以编辑就用“大马”,直到今天,外人以为我们很大。

华文报的好传统还在,就是有相当分量的国际新闻。

有人批评台湾的传媒,只注意地方上琐琐碎碎的事,没有国际观。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大声尖叫

若说今天的报纸有些像黄色报纸,听了也不必生气。

黄报内容大声夹不准,而且败坏风气,早已被唾弃;但他们呈现的手法:大标题,多插图,短文章,却很有创意,被继承下来。

这种风格不对上流社会的胃口。绅士们最风雅的是就是:清晨坐在窗前,一杯茶,一份报,优闲地读着词藻华美的长文章。

现在的人不干这些,他们要一眼扫完大标题,看照片,读短文。

标题好比说话的声音,小标题是小声说,大标题是大声叫,特大标题是没命尖叫。

看报摊上各报排开,恍惚是在比赛谁叫得最大声。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黄色小童

黄色报纸之所以黄色,源于一位卡通人物:黄色小童。

当年普立兹家族与赫斯特家族的报纸展开促销战,不惜刊登煽情、夸张和不实的新闻,大量采用绘画、卡通以及大字标题,出奇制胜。

普氏的报纸有个卡通人物:穿黄衣的小童,造型有点像三毛流浪记那个三毛,到处流浪,出口成章,很受欢迎。

赫氏重金把整个漫画组挖过去。

普氏又出重金把他们拉回来。

赫氏出更高的钱又挖去。

普氏无奈,只好另请画师,并控告赫氏。

于是有记者开玩笑说,他们是黄色报纸。

2014年11月9日星期日

记者祖师

世界上第一位全职记者,可算是记者这个行业的祖师了。

此君名丹尼尔.笛福。

他有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本领,就是超强记忆力。

当时下议院开会时,旁听席上不准做笔记,他就从早到晚坐在那儿听。散会后会报馆,凭记忆力把一天的辩论过程详细报道出来,名噪一时。

他喜欢写评论,对政府多有批评,曾多次入狱。

可惜他做记者的光芒给自己另一个成就掩盖了。

他写了一部著名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2014年11月8日星期六

记者节

今天十一月八日是中国的记者节。以前是九月一日。

我们这里没听过记者节,国际上也没有。倒是体育记者搞了一个。

记者有很多天敌,是高危的职业。

不久前,一位美国记者被回教国斩头。

半岛电视台几位记者被埃及扣留不放。

墨西哥很多记者被毒枭杀害。

黑道白道都不喜欢记者。

记者没有自己的节日,另一个原因是不值钱。不如搞个情人节,生意兴隆。


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

血祭和平

宗教信徒在诚意殷切时,会忘记身上的痛苦。

我们常看到兴都教徒在大宝森节,往身上刺针,挂钩,若无其事。

也见过菲律宾天主教徒在受难节,扛着沉重的十字架游街,或敲击身体直到出血。

也听过佛教徒燃指供佛。

现在才知道回教也有这种习俗。

昨天是回历正月第十天,是什叶派大日子,在庆仪式中,也有人敲、割自己直到出血。

有人说,这种动作是人类远古时期血祭的残留。

以宗教之名把钉子钩子往自家身上招呼,流自己血,可以说是和平的行为。

如果以宗教之名把钉子钩子往别人的身上招呼,流别人的血,就是恐怖行为。




2014年11月3日星期一

靠不住

不很依赖手机的人,手机坏了才知道很麻烦。

换了之后才发现,芯卡里只储存了六个朋友的电话号码,其余的朋友失联了。

从前抄在电话簿里,没有遗失过。如果平日“居安思危”就好,电子之物是靠不住的。

同时失去的还有照片和一些小记录。

我用的是又小又薄的老款,现在换的还是又小又薄的,诺基亚应该很感谢我。

为什么?因为出门可以舒服地放在口袋。

还有,智能手机的键盘,只是聊备一格,不是给我用的。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性本恶


从前皇帝杀人,故意在人多的菜市场进行,而市民也受吸引驻足围观。

杀头居然有吸引力,还有观赏性。

现在中东有个回教国,把砍头过程放上网,没有把人吓退,反而成了致命的吸引力,全世界嗜血的人纷纷投效。


原始时代杀人很平常,用来祭神,陪葬,甚至煮来吃。

即使到了很文明的时候,意念中还是有原始的残存。

读过这样的句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虽然是文学夸张,却用上了吃肉饮血的可怕方式来表达愤怒。

人类心中还有个没被照亮的幽暗处。









2014年11月1日星期六

各有福报

男女平等要再争论一千年。

最新的说法是:菲律宾的男女平等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第九。

亚洲最先进的日本,男女平等排名却很糟,落在百名之后,与印度同级。

菲女平等是实至名归。男当外劳,女当外佣,各顶半边天,若还不平等,什么才是平等?

日本女人除了埋怨职场不公,不知还埋怨什么,竟落得与印度姐妹成为难姐难妹。

不知女士们是喜欢降生在平等的菲律宾,或降生在不平等的日本?

马哈迪老爷说:两性绝对平等的主张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