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帮美国佬克服恐惧症

纳吉首相献议协助美国克服回教恐惧症,并消除对回教的误解和负面看法。

哇塞,这一来可就大大为国人争了面子。我们的义举,超越了美国的亲密盟友沙地阿拉伯和土耳其,他们虽然也是信奉回教的国家,却帮不上老美的忙。

由于美国有位小教会牧师恫言烧可兰经, 几乎酿成弥天大祸,也反映了美国人对回教的负面看法和误解,正需要来个“拨乱反正”,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小牧师为什么要烧可兰经?他说是对世贸遗址附近建回教堂的反应。

世贸遗址为什么要建回教堂?回教负责人说是要表现美国的宗教容忍和对惨剧的关心。

为什么要特选在那个地方表现容忍和关心?因为那里的世贸大厦被回教极端分子用飞机炸了。

坏人来炸,好人来关心,一手打,一手抚,听了有异样的感觉。

理智的人说,回教恐怖分子只是一小撮人,大部分回教徒是爱好和平的。

这当然正确。不过另一方面,回教世界却不会把要烧可兰经的人看作一小撮人,而要全体美国人付出代价。恐怖份子就恫言要杀死全部美国人。

可见好人坏人分不清,不是误会而是人性的弱点,正如我们这里有几个富裕的华人,就有人说全体华人都是富的。

历史上的战争不论如何惨烈,事件如何血腥,终会在历史中被淹没和遗忘;但是如果胜利者刻意留下痕迹,那就成了万年仇。譬如罗马蛮军征服以色列,毁了犹太人最神圣的神殿,却留下一面墙来作战胜纪念物,成了今天的哭墙,时过二千年,犹太人来到这里还会号啕大哭。而哭墙旁边圣殿山上那座金碧辉煌的金顶清真寺,就成了今天以巴之间不可解的结。

还有,几天前有一则小小的国际新闻说,印度法庭对圣城阿约迪亚的案件有了判决:不准兴都教徒在那个地方举行任何仪式或活动。 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那段历史一样充满血腥。

圣城巴布里地方原本有座兴都教大神罗摩的神殿,约五百年前回教军征服了北印度,毁了神殿,在原址上建了一座清真寺,以致几百年来怒火不熄,冲突不断。

1992年,愤怒的兴都教徒终于把那座巴布里清真寺强行毁了,冲突中死了三千多人。

他们要在原址重建罗摩神殿。法庭禁止的,就是举行敏感的重建仪式。可以想象,一旦重建,不知又要死多少人。

在世贸遗址建回教堂,难免连想起历史上战胜者的那种嚣张。

武侠小说中的帮派仇杀, 底子比较硬的帮派,杀了人之后还要留下标志立威,譬如在尸体上插了一朵红花,或在墙上打下一个血手印,不知是不是从战争历史中学到的恶习。

最后一句:照小人观察,那位要烧经的小牧师和他的同路人虽然愚蠢,看起来却是仇恨多过恐惧。只要在遗址建回教堂,美国社会就会争议不断,“误解”难消。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说不清是熊猫是猫熊


难得有一位巫统台面人物说他是自认马来西亚人第一,马来人次之。声音虽然寥落,却很铿锵。

他就是纳兹里部长。近来这名言论也很出位的部长说的话都很中听,好像与我们是一国。他在自己的群众里,恐怕已经捅了马蜂窝,但是看来到现在为止他是勇者无惧,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像那位东姑秘书长射出的箭会回头。

大约在半年前,巫统二号人物,也是国家二号人物慕尤丁副相,明确地说他是马来人优先,马来西亚人次之,余音绕梁不绝。

两位同一阵线大人物说话针锋相对,蔚为奇观。

五十多年来,台面人物都在教导我们要以马来西亚人自居,不要分什么马来人华人印人,但是到今天还是说不清楚,尤其是台面上的。如果老师头脑不清,就难怪学生浑浑噩噩。

为了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华人社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曾经有过一轮认真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我们应该自称是“马来西亚华人”,或者是“华裔马来西亚人”。

这等于是问:是熊猫还是猫熊?

大家都注意到,去年两只“熊猫”出了四川到了台湾之后,他们的名字就变成了“猫熊”。
虽说不论熊猫猫熊都一样,但是若要名正言顺,就得问一声:阁下是猫还是熊?是以熊优先、猫次之,或者以猫优先、熊次之?

马来西亚既然建国了,理论上所有国民人人是马来西亚人,不论冠上什么形容词或副词,都改变不了马来西亚人的本质,就像熊猫不管用什么名字基本上还是一只熊。

可是要来个身份认同竟然那么为难。

照慕尤丁的思路,他就是“马来西亚的马来人“ ,我们则是“马来西亚华人“。也就是说,大家还是“熊猫”,以猫优先。

照纳兹里的思路,他就是“巫裔马来西亚人”,我们则是“华裔马来西亚人“也就是说,大家是猫熊,以熊优先。

到底我们是猫或是熊,实在难搞。按照我们平日说话的习惯,不论有意或无意,我们都说自己是“马来西亚华人”,很少会说“华裔马来西亚人”。这说法跟慕尤丁一样。所以,表面上好像纳兹里与我们是一国,其实慕尤丁才真正与我们是一国。

说我们是马来西亚华人,一来比较顺口,二来恐怕也有些情绪,感觉到不被接受。那些动不动就叫我们去这里去哪里的鸟话,实在听不下去。

如果“次国民”有认同的困难,也许容易理解;但是那些以大国民自居的也有认同的困难就很难理解。美国人没有认同的困难,所以奥巴马是“非裔美国人”,不是“美国非洲人”。

顺便说为什么熊猫有时叫猫熊,网上有一个说法:

“大熊猫被发现以后,早年在重庆北碚展出时,其名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写法,从左到右横书,而当时的人们却还大多只知道按照古汉语习惯,从右向左读,所以将猫熊误读为熊猫,以至于以讹传讹,并且流传开来。

后来猫熊的名字就随着国民党带到台湾,熊猫的名字则留在大陆。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首相批极端份子误国

纳吉首相在大马日前夕发表博文,以一贯不愠不火、不点名方式批评极端份子,在独立五十多后年的今天还不愿接受多元的生活方式,他们为了眼前的私利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可谓目光如豆。

首相没有指名道姓。他是指谁?大家都在猜。

华社很多人都猜想是指土著权威机构。

这也难怪,那个土权机构总是冲着华社而来,其言行神憎鬼厌,已经到了“其恶已显,天下皆曰可杀”的地步。如今有首相主持正义,真是大块人心。

不过,我们恐怕是一厢情愿了,首相难道一定是针对那个土权吗?在受到传媒不断追问,他依然讳莫如深。

除了土权,前锋报言论也很出位,日前还敢忤逆巫统之意高调相挺土权,以致被责问到底谁是报馆的老板。

但首相所指的不可能是前锋报。今年五月间他出席前锋报新大厦奠基礼时虽然有劝告,也只是劝告该报要减少煽动报道,但还是放一条路。他只说“减少”,就是不要太多,就是还可以继续玩。

说到极端份子,社会上真是“多如牛毛”,无孔不入,从官僚政客到文教传媒,充斥各类领域,骂不胜骂。

除了真本色的极端之外,还有蒙冤受屈,给人恶意贴上极端标签的团体。

土权的那个小头目不是说,他所作所为,只不过像董教总、诉求工委、兴权会而已。如果他极端,别人也一样极端。

这个比喻不伦不类。若要比得贴切,那就好比一边是在守护自己的家园,一边却是上门来拆别人的墙。

说到拆墙,一个感觉又来了。忘不了当年雪中华大会堂的围墙被人爬上去撒野的情景。

反对党人如潘俭伟遗憾首相没有指名道姓说清楚。

要不要指名道姓是一门学问,批评者有两种,地位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考量。

一种处于弱势的写作人,最想指名道姓了,画公子最好画出肠才痛快,可惜就是不能,因为怕被咬,所以只讲现象,不讲真相,单单打打,闪烁其词,到喉不到肺。

一种是处于最高权位者,画公子不必画出肠,轻轻一说就令人震动了,这一招,叫做敲山震虎,让那些吃辣椒的人知道辣。如果他指名道姓,那就不是敲山,而是杀虎了。

不过,敲山也得有条件,就是必须功力强才能震虎,如果功力弱,山就敲不动了,反而招惹老虎偷笑。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中元节唱歌小声一点

中元节歌台的声浪真的震耳欲聋,相信是用上了最大功率的扩音器。多年来我观察左邻右舍友族,好像都很能谅解和容忍。



现在终于憋不住了。槟城20 马来人提出团体抗议,理由是声音太大,女歌手穿着太轻谅,但重点是影响回教徒祈祷。




这些团体的发言人慕沙丁说,任何宗教如基督教、佛教、兴都教信徒祈祷时都寻求清静的场合,所以要进行“类似娱乐演出”,可以到体育馆或郊区。



这位仁兄好像很了解其他宗教,可惜他不知道中元节并不是信徒在祈祷。中元节是节日的庆祝,横幅上不是写着“庆赞中元”的吗?既然是庆祝,当然是要热热闹闹的啦,怎会是寻求静静场合。传统上是演神功戏,现在随着时代改变,变成了歌舞演出。



每年农历七月,我居住的这个地区都有三天的庆祝,歌台就离舍下三百米处,每次开场的声音往往会下人一跳。庆祝期间,我总会去烧一柱香,顺便会见那些平日见不到的老友。现场讲话要用喊的,所以无法多谈。



回到家里,歌台的声音还是盖过电视机的声音。



我很幸运,离开舍下五百米处另有一所回教堂,每日五次听到宣礼塔的呼唤声和赞颂声,若与歌台相比,那声浪的确没有歌台那么强劲。



所以我向主办当局建议,为了地方上的清静和不妨碍其他宗教人士的祈祷,歌台的声浪应该调低,只要与回教堂的音量大小相同,大家就可以接受。这样的声浪,即可传到远处,又不妨碍居民安宁。



至于表演艺员的穿着应该密实到什么程度,看法可能很分歧。



首先是要鉴定神心的好恶。槟中元联合会顾问拿督林炎葵说,女歌手穿着太曝露,不是大士爷所喜欢看的,反而会让友族误会华人的神明是好色的。



佩服拿督林体察神心,知道大士爷不喜欢,但如果说神佛都是不好色的,那么何来“欢喜佛”的造型?何况中元节的佛道色彩极淡,民俗色彩浓厚。既然是民俗,那么以人心来度神心或者更贴近。人喜欢什么,神就喜欢什么。从公布的照片看,歌手穿着虽然清凉,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平常,这种事应该用世俗人的尺度来看,不是用高僧道士、长老阿訇的尺度来看。



慕沙丁也建议,搞这类“娱乐演出”可以到体育馆或者郊外,譬如槟城的关子角。拜托,“类似娱乐演出”是庆中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酬神戏”,岂可离开神明让信众自己去玩。华人社会所以要在每个街区搞一个庆祝,就是要神明保佑街区平安,佛不离众生,神明也不离众生,入世的宗教都是不离人群的,这就是为什么每个社区里都可以看到各种祈祷场所,每天大声为区内居民祈福,有的每年一次,有的每周一次,有的每日五次。如果叫他们脱离人群都到郊外去搞活动,那么凡人如何能够蒙受神明强加的恩典呢?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不是道德 高于道德

黄明志又惹祸了,巫统是疾言厉色,马华是赞成惩罚,行动党则加以维护。

当事人备受压力不在话下,现在好像连写文章的人也感到压力了,不是我神经过敏吧,看他们下笔有些犹豫。

我自己是犹豫了,原因是课题已经被利用来作政治角力 ,政治一介入,说话就很难。巫统马华说该打,行动党说该疼,写作人该怎么说?如果也说该打,即使只是打他伤风败俗的部分,那也顺了巫统马华的口吻,一定就是国阵的鹰犬,马华的打手。

其实,从迦玛到黄明志,同样的气氛都弥漫着。

这是恶法之外的另一种压力,虽然看不见,却像大气压力一样无处不在,而且沉重。

这就是所谓话语霸权吧。谁掌握了话语霸权,谁就无敌。

要说清楚,最好借台湾现象来说事,因为那是个典型。

两蒋时代,台湾肯定是中国的一省,反攻大陆统一中国是正道,搞台独是异端。可以喊统一,不可以喊独立,谁喊独立谁就得去绿岛蹲黑牢。

现在台湾言论完全自由,要怎么喊都可以,但是情况变得怪异,喊台独当然可以,喊统一反而多有不便,至少是政治不正确。

举个例子。有位主张统一的文化人用“范兰钦”的笔名在部落格写文章讽刺台独,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背叛省,没有所谓主权,讥笑台湾人宁可做日本人、美国人,就是不做中国人,他们是“台巴子”。

独派进行人肉搜索,终于揪出这个范兰钦的真实身份, 原来就是郭冠英,是张学良传记录片的制作人,一位文化工作者,当然也是深蓝色的国民党铁杆支持者,事发时他是在外交部工作,派驻加拿大。

民进党借机大事兴风作浪,身为总统的马英九居然顶不住屈服了,把这个行将退休的老干部革职,害他失去一生服务的退休金。

以前喊独立是犯法,那可以说是恶法;现在喊统一不犯法,没有恶法却也有口难开,因为有股无形力量在操控。郭冠英犯了什么法?连当政者都不得不低头,政客们更不敢触碰,一碰就成了卖台、台奸、中国狗。

这股力量 叫做“话语权”。我说的才算,你说的不算。这不是恶法之外的恶势力吗?

统派的人叹道:他们已经掌控了话语权。“他们”就是独派的人。话语霸权是长期建立起来的,有人说是从美丽岛事件开始的,一旦掌控了,就所向无敌,政府也低头。

建立话语霸权,先得定下一个“最高价值”,那当然就是台湾要独立。换句话说,就是政治挂帅。

传统道德当然好,但是还有比道德更高的价值:台独。阿扁贪污腐败虽然不好,但是他有台独思想,所以应该挺到底。台南县长郭添财(也是民进党人)说,民进党已经帮派化,像私会党,只讲义气不问是非。

拉回来说自己。

你有没有感受到,当前我们的社会流行的“比道德更高价值”的东西,就是“反国阵”?

道德虽然好,但是还有更好的,就是打倒国阵。打倒国阵是政治目的,不是道德,却是比道德更高的价值。

所以,尽管那个迦玛不是言论自由的神,但是他的事件可以利用来诛杀马华,直取国阵,所以尽管他信口开河诬蔑媒体同行也无所谓,尽管他反华教也无所谓;黄明志虽然满口污言污语,但他是冲着国阵来的,所以尽管伤风败俗也可以包容甚至疼惜。

我们是不是即将进入一个只有政治目标,没有道德价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