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陈雪风:斗鸡人生

老报人兼著名作家陈雪风(陈思庆)骤逝。朋友们莫不惋惜。

陈老是朋友之中个性最鲜明、形象最突出的,我从初中时代认识他,至今少说也有六十年,他就是这个样子,岁月并没有磨去他的棱角。他的性格可以用他的外号勾勒几分,如:早期的“潮州怒汉”,那是根据一部电影的戏名开他的玩笑,后来有人赠他“打架鱼”,还有“斗鸡”。虽然有朋友开玩笑的成分,也有敌手诋毁的成分,但是八九不离十,他就是斗鸡型的人。

说他斗鸡不是贬损他,因为他并不是乱乱斗而是有他的原则,他会为了他认为对的东西不惜与人争辩,甚至翻脸、打笔战。说到打笔战有点好笑,他曾在一次大型的笔战中遇到比他自己更难缠的对手,令他懊恼不已,这是他唯一一次像斗败的公鸡。

他这个人是受不了一点委屈 ,受不了一点刺激,容易跳起来的人。性格如此,难免得罪一些人,但是他的朋友还是多过敌人,因为除了火气大,有些偏执之外,他毕竟是个正直、有情义的人,热心结交朋友。

一个人要做斗鸡也不容易,至少要精力旺盛、精神抖擞。精力旺盛寓于健康的身体,他的健康一向好的令人羡慕,好像从来不必看医生。一直到九十年代退休,健康才出现问题,查出几条动脉阻塞,做了一次心脏绕道手术。

康复后他更加生龙活虎了,不但又去做了几年工,也参加了很多活动,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以古稀之年还到武汉大学去选修一门美学课程,成了校园中最老的学生,引来当地传媒专访,成为佳话。

做了绕道20年之后,问题逐渐出现,表面上健壮如旧,实际上气势已经大不如前。由于心脏逐渐衰弱,必须靠药物控制 ,避免肺积水。换作是别人,必然收缩活动范围,多多静养,但他毫不在意,该做啥做啥,该去哪里去哪里。在家闲不住,整天在外趴趴走,甚至自驾小车南下北上奔驰,直到逝世前还到中国壮游一番,回来第二天就辞世,可谓活得充实,岁月不留白。

他这一辈子与马华文艺结缘,从不言倦。写作,出版,积极参加活动,直到最后一天还在处理出版一部评论集,有商家答应赞助,他连赞助费都来不及去领。

回忆初中时代,他已是班上的小作家,而且组织力强,把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拉在一起,每人10元20元的凑起来,就办起一份文艺刊物《碧海》。有些老同学至今还珍藏这份纪念品。

前两年他又创办了一本称为《布罗阁》的小刊物,发表评论、诗歌、杂文,九成是他自己的作品。他常常埋怨报章没有可供他发表的园地。

他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乡,老同事,老邻居,中间有一段有趣的邂逅。

离开学校后我进入吉隆坡南洋商报,他则去深造,最后落户新加坡,几年就闯出一个名堂“文艺批评家”,在机缘巧合下,也进了南洋商报。 后来报馆为了为扩展吉隆坡的规模,从新加坡调来一批编辑人员,其中就有陈雪风。我们在报馆无意中遇上了才知道原来又回到同一屋檐下,世界真小。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反石化的困惑

国光石化被台湾人赶了出来,要在边佳兰落户。

面对污染工业,起来反对是站在群众这边,是为群众的利益斗争。

之所以有点困惑是:石化工厂我们是不要了,但是石化产品我们可以不要吗?

如果产品我们要,工厂我们不要,那就是要把它赶到其他地方去,然而世界上有谁要这样的污染工业?

我们生活中的石化产品无处不在,即使是驾车去参加反石化大集会,也是要打了油才能上路,而汽油就是产品之一;再看这辆车,车内的石化产品可不少。

录一段资料看看石化产品是哪些:——

 
  成品油,直接为交通运输、各种动力机械设备和国防装备提供动力燃料和润滑材料。


  尿素、农膜是提高农作物单产、改善农作物品质的重要手段。


  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替代棉麻毛丝、天然橡胶,可节省大量耕地。如1万吨聚酯纤维相当于约20万亩亩产50公斤棉田一年所产棉花,1万吨腈纶纤维相当于250万头羊所产羊毛,1万吨合成橡胶相当于20万亩橡胶园一年所产天然橡胶。


  合成纤维: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约占纺织工业基本原料的40%。


  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可用在机械、电子、汽车、通讯、家电、建材、家具、包装等工业部门代替钢材、木材、纸张和有色金属材料及其他合金材料。一些性能独特的复合材料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新兴高科技产业。


  石化工业在高温、高压、深冷、易燃、易爆、强腐蚀等特殊条件下进行生产,需要先进、可靠、耐用的机械、通用及专用设备、自动化控制仪表等,对冶金、机械、电子等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经济日报)

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领导与三陪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承认在位时巴结媒体,不敢冒险触怒有权势的媒体大亨。

有权势的媒体可以造王,也可以废王。

中国虽然没有英国式的新闻自由,却也流传类似媒体难缠的笑话,在此转述分享。

 话说有地方官进京,记者问他对三陪小姐的看法,他惊讶地问:“北京也有三陪?”第二天,报纸的报道是:“领导飞抵北京,开口就问三陪。”

第二次见面,记者再问同样的问题,挨了闷棍的领导面无表情说:“不感兴趣。”报出来的是:“领导娱乐要求高,我市三陪遭冷遇。”

第三次堵着又问,领导不耐烦说:“什么三陪四陪五陪的,不知道!” 新闻报道是:“三陪难满足,四陪五陪才过瘾。”

到了第四次,领导索性一言不发。记者报道:“面对三陪,领导无言以对。”

第五次,领导终于发火了,报上标题写:“领导一怒为三陪。”

最后,领导告上了法庭,媒体争相报道:“法庭将审理领导三陪小姐案;”

领导晕倒。

(出处:滕征辉著《段子》)

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金鱼吐纳与老牛反刍

今年来没什么稿,我倒愿意把去年即2011看成半辈子写稿生涯的截稿年。

这样比较好算,因为正好50年前即1961年我成了记者开始专职写稿,虽然写的是新闻而不是创作,但写新闻也称新闻稿,也是文字作业。

50年弹指一瞬间。但是摇笔杆50年的人算算还不少呢。

学习写作当然是从学校时代开始,那时是五十年代,学校有校刊,班上有壁报,都在鼓励同学们写作;校外则有《世界儿童》,《马来亚少年》等刊物以及报章上的学生版,提供发表 的园地。在这种气氛下,周围也就出现了不少小作家,其中写得最勤发表作品最多的小作家当推一位笔名孙振衍的同学,他个子瘦小,有人叫他孙子,有人叫他老孙,因为他姓孙,原名孙速藩,后来在文坛上扬名立万的笔名是马汉

还有一位笔名陈志浩的,不但热心写作,还是实践家,在同学群中聚沙成塔地筹办了一份文艺刊物《碧海》,可惜,热情有余经费不足,很快就玩完。这位陈志浩原名陈思庆,后来用了众所周知的笔名陈雪风写作,还赢得个文艺批评家美誉。

当时超越学生园地水准而进入报章成人副刊如《商余》的,还有一位笔名乔木的,可惜是高年级同学没来往,忘了他的大名 。另一位叫苏凤喜的女同学则是低很多年级,在校时不认识,她的笔名是爱薇

马汉不幸于今年六月离世,其他的人也写不多,都放慢脚步了。

校园里有写作的气氛,所以出了好些爱好写作的人,经常见面聊天,尽管谈话内容水准不高,却是热情洋溢。

我的第一篇习作发表在《马来亚少年》,给我很大的激励,虽然不记得有什么稿费。后来陆续有稿发表在星洲日报学生版,第一次拿稿费买了一本字典。

我很佩服那些写了几十年的作者,他们与我不同,很多人的职业其实与写作毫无关系,是凭着一股热情和执作坚持下来,而我,涂涂写写是我的职业,虽然那也是我的喜欢的工作。

一般来说,写新闻是报道新鲜事件,遇到重大新闻有兴奋感;写社论是交差;写专栏是有话想说就说,最是快意。我前期写新闻,中期写专题,后期写社论,退休后写专栏。

近日 不时有朋友来电问,很久没有稿了,健康怎样?

谢谢,健康如常,只是不论健康如何,写作应该有个截稿日期,不必誓言写到最后一口气那么勉强。

纪越大不等于智慧越高,能像巴金那样临老还写出巨著的人很少,普通人应该量力而行。

作家贾平凹挖苦作家们是玻璃缸里的金鱼,就那么一缸水,你吐出来,我吸进去,这叫做文章一大抄。

金鱼吐纳也许很不卫生,比较卫生的是老牛反刍,自吐自纳,肚子里有多少草料就反刍多少。

鲜活的例子就是那位政坛健笔敦马哈迪。他打从求学时代就在报上发表文章,到现在还勤写不息,是前辈老作家。不过,读他这几年的大作,大都在反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写《马来人的困境》时的观点,虽然辛辣,却再也激不起涟漪,因为他的话讲到“馊”了。既然馊了,就该收了。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苏丹街,五十一年前

我从南马小城市来到吉隆坡打工,第一步就踏上苏丹街,向公司报到。时间是1961年1月初,我真不想推算那是多少年前的事,

那时的南洋商报还没有报馆,只有一个办事处,就设在苏丹街嘉应会馆楼下,由一位主任管辖。同时来报到的还有另外三位。这次一口气考取四名记者是破天荒的,所以郑重其事,在中南马四个城市设考场,录取了四人,三人来自柔佛,一人来自雪州。四人是来隆受训,说明是三个月,然后外放到各地。我们不是科班出身,是“师徒制”,跟着有经验前辈跑。

从那天起,我每天的生活就围着苏丹街转。

最初一段时间是学习法庭采访,大概两个星期。那应该是最方便的,因为法庭就在步行距离之内。出勤时,沿着苏丹街往柏屏戏院方向走,越过“指天街”,穿过“大树头 ”,就上 “玻璃山”。玻璃山是个小山岗,绿草如茵,有几排低矮建筑,就是各级初级法庭。

方言把“法庭”叫做“玻璃厅”,而“玻璃 ”据说来自Police,不知是否有根据。玻璃山就是法庭山,现在当然没有玻璃山,它被铲平,建起宏伟的马来亚银行总部大厦。“大树头”留在人们记忆中,指天街也改了名叫祯禄街。

采访完了就沿着同样的路线回办事处,我写的稿只是给主任看的,要刊登的稿是由那位正式记者写的。那时期很早截稿,大概是下午四、五点就打包赶送机场,寄到新加坡报馆编排印刷,第二天由飞机载来。机场不远,就在旧机场路的那个旧机场。

放工之后,我沿着苏丹街往河边方向走,越过茨厂街、谐街,来到巴生车站搭车回住宿处,我寄居旧巴生路三哩一位老中医店内。

如此每日往返,迎着朝日走进苏丹街,踏着夕阳离开苏丹街。

苏丹街-玻璃山-巴生路,那是生活里的长线。还有短线。

办事处正对面是老牌鸡饭店南香,往右百步之内是大排挡双英斋,可以解决一天的吃喝。那时候的商店比较富有人情味,或者说,服务很人性化。不论是一碗面、一碟饭、一杯茶,只要打个电话,店里的伙计就会送来。之后,他又回来收碗碟。我不知吃了南香多少粉面,多少鸡饭,也不知吃了双英斋多少“上汤煨饭”。

漫步苏丹街,街头的柏屏戏院,那几天的广告画是大大的伊丽莎白泰莱剧照,于是我在这里看了在首都的第一场戏,却忘了戏名。

街上有一间药材点,可以为客人煎药,我曾光顾一次。药店对面小巷里,有老师傅为顾客理发,顾客坐在凳子上,靠街的一条柱子上挂着个手写街招,赫然是“包医烂耳”。

这条街上还有寿板店、积善堂(殡仪馆)、廉价小客栈,有应招女郎出入。星洲日报的办事处也设在同一条街上。

客栈、药店、寿板点、殡仪馆、报社,这些互不相干的行业,却有好事之徒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了“一条龙服务”,即是:有人去客栈风流,不幸得了恶疾,就到药材店抓药,终于药石罔效,一命呜呼,于是家人在街上买个棺材,摆在积善堂,顺便到两家报馆发讣告。

在茨厂街转角处有个纯华文路牌写着“苏丹街”三字,字体老练,不似其他政府通告中的华文充满童趣。这是我所见的唯一华文路牌,比槟城的“附有华文”路牌早了很多,它应该是个文物了,却不知谁收藏。其实早期的商店招牌和会馆匾额很多是名家墨宝,譬如酒商公会四个字是于右任手笔。后来华文成了招牌上的附属文字,多由匠工制作。

我在吉隆坡不到三个月就“下放”了,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初出道时的兴奋和忐忑,以及对大城市的好奇,各种感觉都慢慢消磨在苏丹街。

一年八个月之后我又回到吉隆坡,报社已经不在苏丹街了,搬到十五碑地里华路,成了有规模的报馆。

回想早年的苏丹街,不似茨厂街和指天街那么喧嚣,显得优雅的闲适。车不多,街边可以任意停车,没有黄线,没有收费格,很是自由。如今,新旧建筑杂陈,高低对立,感觉极不和谐,车流不息,要越过马路就像在赌命。虽然如此,人们依然珍惜,不愿见到它在发展的名堂下被消灭。

当年的“一条龙服务”不知去了哪里,但是老店南香健在,依旧门庭若市,却不知店内人事几番新。我与南香鸡饭的情缘未断,前几天还吃呢。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昔日舞老虎,今天迎老爷

全世界都在庆祝华人新年,不知是当今传媒发达,或者真的是大中华已经抖了起来,觉得今年特别热闹,鬼佬们也知道这是龙年,真是龙行天下。在异国的街市,锣鼓喧天,龙狮翻腾,白皮的黑皮的洋人驻足围观,既好奇又迷茫。

这种情景,难免激起一点旧情怀。忘了在哪一本什么书中读到,当初华人大量移居这个地方时,也带来各种本地前所未见的奇风异俗,尤其是过年过节,神轿出游,娶亲出殡,都是穿街过巷,惊天动地,引得土著们睁大眼睛围观,恰似今日的洋大人。

那时也,人心未受污染,清净无垢,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你热闹自热闹,我观赏自观赏,各无猜疑。

后来出了政客,骑着脚踏车深入穷乡僻壤,声嘶力竭鼓吹分别心,强调“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要分得清楚,“我们”的要捍卫,“他们”的要远离。

七十年代有一句名言,烧成灰也不会忘记,那是一位飞机失事跌不死的高级部长说的,他说,华人为什么要舞狮?我们这里没有狮子,只有老虎,要舞就该舞老虎。

这是文化歧视不用说,更巧的是那个年代社会上正流行着一种“老虎秀”,所谓老虎秀说白了就是黄色架步里表演的活春宫。把舞狮改成舞老虎已经是一气,又联想到老虎秀,华人社会这个气可真够大,这个伤也真够痛,它的后果是到处开始设立醒狮队“反制”。

一句“舞老虎”标识着一个时代的暴虐。那是一个非常排斥舞狮的时代,既然舞狮不能接受,其他含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才可以接受,什么不可接受,由某些人说了算。

七十年代,一次又一次的马来人文化大会的召开,给国家文化下了定义: 马来回教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其他只有符合这个价值的才能接纳为国家文化。当然,华社的反弹是召开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研讨会反击,可惜不记得有什么定论,只是强调多元。

很多不符合这个价值的东西都靠边站了。一位做广告牌的小作坊老板诉苦:国庆看板都已经做好了,却临时被拒收,因为上面写着“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他们要改为“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才肯接收。

于是,很多人觉得国庆节目不好看了。

争取文化权利没有停止,偶尔也有好消息传来。有一次,传出国庆委员会已经决定接受象棋为国庆节目了,马华声明是他们的功劳,大家高兴到双手擦耳朵。

历史进入阿吉哥时代,进入“一个大马”时代。

阿吉哥日前宣布,柔佛古庙出游和槟城的大旗鼓,可以纳入国家文化。之前,舞狮舞龙也获得“平反”,不再弹舞老虎的老调。(古庙出游当地有方言说是 “迎老爷”)

消息值得欢迎,可惜迟了四十年。如果当年不要舞老虎而是接受大旗鼓和迎老爷,那是多么温暖人心的事;如今荣获国家认证,只能说迟来好过不来,但是作用不像是春风送暖,倒像是疗伤,多少有点苦涩。

古庙出游已有百多年历史,难得钦定为国家文化,游行时的吆喝声:“兴啊!发啊!”,也许会更灵验了。

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给怪兽开凿一个窍

貔貅:龙头,马身,麟脚,像狮子。
龙年全世界都在说龙,因为龙的传人如今抖了起来。除了龙,我们崇拜的怪兽还有几种,这里只说一种叫做貔貅(读音皮休)的,很少人谈到它。

貔貅两个字,字形狰狞,模样也狰狞,是可怕的猛兽,乍看之下,还有点像狮子。它虽然凶猛威武,幸亏它与邪恶势力站在对立面,成了正派灵物,人们认为它可以辟邪,护身,镇宅,招财进宝。

招财进宝当然是最重要的了,那还用说。

我们虽然是龙的传人,但是龙先生平时吃什么食物?谁也不理会,但貔貅的食物却很受我们关注。它不吃草,不吃肉,它的食物很特别,叫做“财”,吃四方之财。也有一说,是吸食魔怪的血而化为财。

除了食物很特别,它在生理上还有更奇异之处,就是七窍少了一窍,换句话说,就是有口没有肛门,只吃不拉。不论吃了多少都不会满溢。

人们提醒别人不要做坏事以免生个孩子没屁股,证明没屁股是很糟糕的事,然而貔貅最忌的,却是生个孩子有屁股,有屁股是大灾难。

 我看到网上有人问万能博士说,他佩挂的貔貅屁股有个洞,不知该怎么办,显得很不安。他说的那个洞,只是普通的洞,不是屁眼,居然紧张成那个样子,可见对貔貅来说,保持屁股没有洞是第一要务。

但是这个世界偏偏有人不信邪,偏要给貔貅补开一个窍,就是要给 它挖个屁股洞,医生说,是人造肛。

消息是从电视上一个访谈节目知道的。受访者是中国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大名叫曹德旺。在青海玉树大地震的赈灾筹款会上,他一出手就是一个亿,扬名神州。

他说,只吃不拉,迟早要胀死。他的貔貅雕像,就是故意挖个屁股。

他是世界级的企业家,肚子里已经有了数不尽的财,所以他也要追随比尔盖兹、巴菲特等人的脚步,将来把大部分家产捐做公益,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放弃貔貅哲学。

我觉得他给貔貅开凿个窍,真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惊天一凿!从前有个大神名叫混沌,没有七窍,他的朋友好心为它开凿,七窍完成,混沌就死了。给貔貅开窍,一旦泄了财气,即使它不死,它的主人也会心痛死,

世间貔貅太多了。看到吗?不是摆在商业大厦前那两个像狮子的东西,它不是石刻,不是铜铸,不是玉雕,而是与我们一样,会吃饭会拉屎。但他们是貔貅类,过的很快活。

最近政坛有小搞作,要做官的公布财产,就是要看看他有没有吃四方之财而变成政治貔貅。有的官爷倒真的公布了,更多官爷却不肯,都遵守财不可露眼的祖训,因此公布财产只是小打小闹,徒增咖啡店论客谈资。

本人非仁厚之辈,不大相信有人会一五一十坦诚公布的财产,更何况即使公布了,觉得其中很有蹊跷,那又怎么样? 谁能给政治貔貅们的屁股开个洞?

2012年1月21日星期六

无好家神通外鬼

年关急。不知城里是否还有身为伙计的人在提心吊胆,怕看到那个鸡头。

父老相告,旧时店东要辞退伙计,不愿撕破脸当面炒人,而是依照江湖规矩,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把一碟鸡的鸡头对那个倒霉的家伙,那人心知肚明,自动卷包袱。

这样的事听来好笑,显然是“唐山佬”的婆妈,时代的新老板炒人鱿鱼不看时日,大信封随时送出。但是唐山佬也有比较特别的,他们就是不肯祭出鸡头来炒人,我就知道有两个例子,可以拿来闲聊。

例子之一:年轻老板子承父业,把一盘家族生意做大,成了挂牌的大企业。我认识那个年轻老板,二毛子,讲究现代化管理,但是在他的机构里还有些员工早已超过退休年龄还在那儿晃着。福利如旧。他说,没办法,是“老的”吩咐,这些老伙计不可以辞退,要让他们做到自己不想做。

例子之二:情况差不多,但不是大公司,也不是子承父业而是换了业主,老东家对新东家提出的条件之一是保留老员工。我认识其中一位老员工,七老八老,天天上班,其实也没什么事做,可能跑一趟银行就是一天的工作。公司里还特备一张小床,让他休息。他就这样年复一年上班,一直做到他忘记上班的路,甚至忘记回家的路,不用说,他是患了严重的脑退化,当然不再出来了。

唐山佬是把员工视为风雨通路、共同打拼的战友,宾主关系有始有终,大家义气博义气,体现了传统的价值观。

现代化管依法行事,抽离了人情,劳资之间,关系趋于冰冷。

或者说,唐山佬的方式必须是小生意才行,大企业就行不通。不见得,日本公司的终身雇用制度,多少也是这个意思,不景气时不裁员,风雨同舟,你有情,我有义。

现在终身雇用制度开始崩溃,有人说,日本货如今不再有品质保证,那么多汽车出毛病回收,可能就是职工的忠诚出问题。

员工和老板之间的恩怨,说来一匹布那么长。没有人规定老板一定要仁至义尽,也没有人规定伙计一定要无保留效忠。

最近有一场场边论战,牵出的正是这个课题,有的骂打工仔不忠不义,打工仔则说不必愚忠愚孝,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 。

我觉得,要骂老板尽管骂,但是一码归一码,不要牺牲优良的道德观念。毕竟,忠义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崇奉的价值。

以最低要求来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应该是起码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说,还在任职期间,应该终于职守,不做破坏公司的事。至于离如何职之后,那就看各人的遭遇和品格了。


当年中国文化革命的时候,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把千年传统道德搁置一边,宣扬大义灭亲,儿子出卖父母,小子斗老子,成为进步象征。事后回想,那是一场灾难。

至今为止,大概还没有人不敬佩关公的忠义春秋,也不敢用愚忠愚孝来冒渎圣人。那些把一切忠孝说成愚忠愚孝的,只怕是在为自己的不忠不义强辩。忠义,依然是民族的中心价值。

这几天正是祭灶神的时节,潮州有一句俗语说:“无好家神通外鬼”。故事说,有一穷人家三餐不继,对家中的灶神供养极为菲薄,灶神 越想越有恨,恰好这时阎罗王要找个替死鬼,灶神就向阎王的鬼差推荐自己的主人。没料到这个鬼主意给主人在梦中听到了,怒不可遏,就把灶神扔出门去,流下这么一句“无好家神通外鬼”的俗语。

即使高贵如神仙,如果对服务对象不忠不义,是会被扔出门外的。